微信扫一扫 免费问律师
手机扫一扫 法律兜里装
2023/11/18 09:19:08 查看157次 来源:赵江涛律师
近日,“多家fof和资方多层嵌套投向造假私募”的传言,引发私募行业“地震”。继11月14日下午涉事fof机构某动力作出回应后,中证报记者对相关涉事方持续跟踪。
事情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不过几大疑云令“吃瓜”群众发出灵魂拷问:专业投资机构为何被骗?多层嵌套是否违规?托管为何失效?
涉事相关方进一步回应
传闻称,某动力等fof和信托机构及资方超百亿元资金踩雷,投向了一个自称二级市场多空策略的优先份额。其中,某动力旗下fof产品投向某私募产品,某私募又投向某投资产品,经过多重嵌套后,最终穿透到一只没有托管人的私募产品上。
某动力回应称:“截至目前,公司管理的最终实际投资至某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因某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
公开资料显示,某私募注册地为广东省深圳市 。
疑点一:是否涉及多层套嵌?
今年4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中基协字〔2023〕171号文,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明确提出私募产品最多一层嵌套(募集层交易层模式豁免)。不过,该文件并未落地。
目前实操层面,究竟能否多层嵌套?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对私募行业的监管是不允许三层嵌套的,上述信托、私募直接投入“某私募”是合规的,但“某私募”又去投了“杭州某”,就属于三层结构了,这是违规的。
疑点二:托管为何失效?
在这一事件中,相关传言“倒数第二层产品托管方直接将钱汇入底层产品公司账户,而非有托管的产品账户”更是引发争议。有基金经理认为,托管方肩负的责任更重,即使是多层嵌套,每一层都有托管,理应形成一个闭环。
业内人士介绍,对于私募基金托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实操层面强制要求契约型私募产品必须托管,后续也有发文做明确规定。但由于新老划断,所以目前业内事实上还有一批正在运作的无托管的证券类私募产品。
综上,对于私募投资基金,如选择不托管,或存在无法完成基金备案、因违规而受到自律处分或被行政处罚、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等风险。
部分fof投资人士也表示,相关托管方应负重要责任。“作为fof管理人,我们当然应该想方设法尽调,穿透底层资产来降低风险避免漏洞。但投资人其实很难监控基金净值是否真实。并且按照规定,复核、审查数据真实性也不应当由投资人负责,托管应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该人士认为,对于这种个例,应从监管层面补齐漏洞。例如,是否可以出台政策,要求所有机构投资者提供三级估值表,穿透至底层估值,从而增加投资的透明度。“穿透底层估值表,我们才能知道这家公司投了什么,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疑点三:风控为何失灵?
在这一事件中,百亿fof私募、信托等相关投资机构的投研和风控体系更是遭到普遍质疑。
“作为投资人,究竟是自己出估值表,还是对方给了他虚假估值表?为何会重仓一家曾受过处罚且名不见经传的量化私募?底层产品净值造假为何一直没被发现?”一位业内人士发出灵魂拷问。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8:00~22:00
| | | | | |
九游会棋牌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九游会棋牌的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