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问律师
手机扫一扫 法律兜里装
2025/04/15 10:29:18 查看58次 来源:甘肃方域西涛律师事务所律师
从“假爸爸”诈骗案看婚恋诈骗的罪与罚
一、案情简介
2023年四川绵阳法院审理的一起诈骗案引发社会关注。女子曾某(化名)与男友恋爱十年间,虚构富裕家庭背景,雇佣杨某扮演其父,以“父亲公司账户被冻结需解冻资金”“父母患病”等理由,骗取男友家人及朋友共计203万余元,最终该女子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罚金20万元;“假爸爸”杨某作为从犯被判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罚金3万元。
法院认定,曾某的行为完全符合《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财物且数额特别巨大(超过50万元即属“特别巨大”标准)。其通过伪造房产证、安排假亲属见面等行为,系统性构建虚假信任关系,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性。
《刑法》第266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二、法律逻辑与量刑依据
1、主犯与从犯的区分
曾某作为诈骗行为的策划者和主要受益人,承担主要刑事责任。杨某虽参与角色扮演,但其报酬固定(单次通话30-50元),未直接分赃,且在犯罪中起辅助作用,故被认定为从犯。根据《刑法》第27条,从犯可减轻处罚,法院结合其认罪态度及社会危害性,适用缓刑。
2、量刑梯度与罪刑相适应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本案中,曾某的诈骗金额远超50万元门槛,且持续时间长、涉及多名被害人,法院判处11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既符合法律刚性,也体现了对婚恋诈骗社会危害性的从严惩处。
三、犯罪动因的深层剖析
1、情感需求与信任机制的崩塌
此类案件中,诈骗者往往利用婚恋关系中的情感依赖和家庭压力。如本案被害人因长期恋爱关系及“见家长”仪式而对虚构背景深信不疑,暴露出社会对婚姻的焦虑与信息核实的缺失。
2、“生活演员”产业链的灰色风险
搜索结果显示,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提供“家庭演员”服务的团队,声称可扮演父母、领导等角色。这类服务虽标榜“解决尴尬”,实则成为诈骗工具。本案中杨某的参与,正是该产业链的缩影,暴露行业监管真空。相关部门应联合司法机关界定“角色扮演”服务的合法范围,禁止涉及财产欺诈、身份冒用等行为,对违规从业者纳入信用黑名单。
3、犯罪心理的异化路径
曾某的犯罪动机源于赌博成瘾与债务压力,其通过诈骗填补资金漏洞的行为,符合“赌徒心理”的恶性循环。这种个体选择与网络环境(如网贷便利性、非法赌博平台存在)的交互作用,值得犯罪学领域深入探究。
法律总结
法律惩戒虽能斩断犯罪链条,但根治婚恋诈骗需构建“预防-打击-救济”的全周期治理体系。正如一则评论所言:“当亲情成为诈骗的剧本,法律必须成为戳穿谎言的利刃,而社会更需重建情感的真诚纽带。”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8:00~22:00
| | | | | |
九游会棋牌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九游会棋牌的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